浅析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德阳乡村 振兴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2-09-16
【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推进我国农村改革的重大决策,是我国农村继脱贫攻坚战略决胜后又一重大战略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聚集着一群德阳市农业战线老领导、老专家,是助力德阳市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2018年以来,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德阳市老科协的带领下,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面实施中国老科协《中国老科协助力乡村振兴行动计划》,以德阳市中心工作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聚焦德阳市乡村振兴工作,积极发挥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助力德阳市乡村振兴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参谋顾问作用、引领示范作用、科学研究作用、科学普及作用、教育培训作用,在打好“种业”发展翻身仗,推动德阳市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和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德阳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和乡村振兴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乡村振兴,作用,探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推进我国农村改革的重大决策,是我国农村继脱贫攻坚战略决胜后又一重大战略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201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了乡村振兴“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21年和2022年相继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和《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表明了中共中央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心,并就乡村振兴工作作出了新的部署。为动员组织广大老科技工作者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部署,中国老科协下发了《中国老科协助力乡村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要“经过两年的努力,全国各级老科协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取得较大进展:决策咨询效果明显,服务体系趋于健全,服务品牌开始彰显,服务模式初步形成,长效服务机制基本建立,帮扶村产业兴村取得成效,村民科技素质有所提升,为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奠定基础。”的总目标,要求“围绕乡村振兴的‘五大振兴’实施路径以及扶贫攻坚战略实践,立足老科协组织优势和科技优势,重点从‘助力五大振兴’和‘助推扶贫行动’六方面落实老科协助力乡村振兴行动,为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做贡献。”中国老科协为老科协助力乡村振兴提出了目标,划定了任务,为老科协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方向。德阳市老科协助力乡村振兴义不容辞,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更是责无旁贷,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聚集着一群德阳市农业战线老领导、老专家,是助力德阳市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2018年以来,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德阳市老科协的带领下,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面实施中国老科协《中国老科协助力乡村振兴行动计划》,以德阳市中心工作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聚焦德阳市乡村振兴工作,积极发挥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助力德阳市乡村振兴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参谋顾问作用、引领示范作用、科学研究作用、科学普及作用、教育培训作用,在打好“种业”发展翻身仗,推动德阳市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和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德阳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和乡村振兴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助力德阳市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
乡村振兴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围绕乡村振兴的各项任务开展工作,积极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文化振兴方面做文章,起到引领作用。一是引领农业科技创新,助力德阳乡村振兴。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充分发挥本委没有方面老领导、老专家的优势,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首先加强了对德阳市粮食、茶叶、水产、花卉苗木、林竹、水果、畜禽、蔬菜等种质资源的挖掘、保护与利用,提升优质专用品种创制能力,大力推广德阳市农产品‘蜀道’区域公用品牌,提升德阳市引种农产品质量,使德阳市的优质农产品走出德阳,走向世界,借以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目标;再就是加强了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集成运用,提升农业成套装备制造能力;继续开展与现代种养业相配套的设施农业技术研究,促进先进适用装备和设施种养技术的有机配套,为德阳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备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引领乡村文化建设,助力对于是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而且对于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具有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所以说,引领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的老领导、老专家既是农业人,又是文化人,他们充分考虑乡村文化振兴在 乡村振兴中的地位与作用,积极通过助推乡村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与农业、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文化具有强渗透、强关联的效应,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能够实现以“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与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对接。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可以赋予农产品以乡村文化内涵,提高农产品文化品位。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对具有鲜明区域特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利用,可以发展差异化的文化旅游产业。德阳市旌阳区“红光映象”、绵竹市“玫瑰谷”、中江县“芍药谷”、什邡市“红豆节”、广汉市“油菜花节”就是德阳市文旅结合的典范。
二、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助力德阳市乡村振兴中的桥梁作用
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的老领导、老专家人脉资源十分丰富,与国内许多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均有不少的交往和合作,在乡村振兴中他们通过引进来的方式,在科研院所与德阳市农村搭起一道产、学、研的合作桥梁,将国内许多知名企业引进到德阳,助力德阳乡村振兴。一是引进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助力乡村振兴。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通过自身人脉广的优势,通过牵线搭桥,将国内一些科研院所的农业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引进来,在德阳市各县(市、区)乡镇实施,助推当地乡镇产业发展。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先后将四川农业大学肖千文教授研发的杂交核桃新品种“川早1号”、“川早2号”引进到绵竹市栽培;将四川农业大学叶萌教授选种培育的“青花椒”优良品种引进到中江县黄鹿镇、青市乡、罗江区蟠龙镇、调元镇栽培,逐渐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王桥春教授研究的猕猴桃高产技术引进到绵竹市猕猴桃产业园区推广,极大地提高了猕猴桃产业园区的猕猴桃栽培管理水平。这些优良品种和栽培技术的引进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栽培化水平,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目的。二是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共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利用自身人脉广的优势资源,引进国内一些知名企业到德阳来共谋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德阳的乡村振兴进程。通过牵线搭桥,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成员郑强高级农艺师,为了解决什邡蒜薹种难卖难的问题,引进山东省潍坊市蔬菜出口经营联盟,与什邡蒜薹种植企业通过“订单模式”合作,计划每年从什邡订购40000t蒜薹,彻底解决了什邡蒜薹卖难的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德阳市旌阳区双东镇金锣桥村狮子山下有一片地,长期撂荒,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结合乡村振兴中产业振兴的实际,引进成都四季花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用“订单模式”与金锣桥村合作,种植万寿菊,共同打造“金锣鸣菊”农业旅游产业园,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为了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结合德阳市蔬菜栽植实际,引进重庆市涪陵榨菜集团,与德阳市旌阳区、罗江区、中江县的部分乡镇和企业采取“订单模式”合作,共栽植“青菜头”2800hm2,生产“青菜头”8万t,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群众的收入。
三、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助力德阳市乡村振兴中的参谋作用
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智力资源丰富,老领导、老专家均是具有几十年农村工作经验,农业专业技术精湛,对农业农村发展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均有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在乡村振兴中,他们的聪明才智必定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他们提出的各种建议对乡村振兴无疑会产生很大的效果,他们在德阳的乡村振兴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参谋作用,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结合乡村振兴发展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的办法措施,为政府决策建言献策,有力地促进了德阳市乡村振兴工作顺利开展。一是结合实际提出预防森林火灾的措施。乡村要振兴,生态是基础。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制约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因素就是森林火灾。德阳市自建市以来,先后开展了长江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低效林改造工程建设、血防林工程建设和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德阳市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森林覆盖率有建市初的9%提升到39.4%,但是森林的最大“敌人”是森林火灾,为了有效地避免德阳市森林遭受森林火灾的危害,2019年,德阳市老科协副会长、“三农委”主任胡坚率领“三农委”部分老领导、老科技工作者走甘孜,过凉山,学习调查两地林业部门森林防火先进经验与做法,最后就德阳市森林火灾预防控制策略形成书面建议,向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建言献策,为政府制定德阳市森林火灾预防控制政策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二是聚焦“种业”创新发展。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时强调:“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为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聚焦“种业”,围绕德阳市加强优质高产品种、地方特色品种,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加快优良品种推广力度,提升农作物、畜禽、水产和林果良种运用水平加大种业创新及成果转化,构建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种业自主创新体系,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等主要内容开展了调查研究,并就建立油菜制种、水稻、小麦、蔬菜、水果(猕猴桃、柑橘)和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充分利用德阳市农业优良品种制种优势、品种选育优势助力乡村振兴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了建议,收到了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好评。
四、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助力德阳市乡村振兴中的示范作用
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为了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发展,尤其是重视产业园区发展示范带头作用。一是关注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助力乡村振兴中高度重视产业园区的示范带头作用,与农林科研院所紧密合作,采用“院校+园区”模式,促进农业科技园区推动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等,推进探索科技创新协调模式,促进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在园区转化落地生根,加强农业技术孵化和开发能力,发挥园区的优势和特色,指导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效组织农民按照区域特色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促进了产业的集聚,带动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振兴。二是建立老专家营地。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依托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农林老专家的优势资源,服务“三农”,探索依靠科技力量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新路径、新模式,在市老科协领导重视下,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相继在绵竹、什邡、旌阳建立了“老专家营地”,充分发挥农林老专家的聪明才智助力乡村振兴。2020年,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旌阳区双东镇金锣桥村调研时发现,在金锣桥村的狮子山上有一片荒芜了土地,但其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区域优势明显,上山柏木森森,生态环境好;山下凯江大迴湾是双东镇开展乡村旅游的最佳场合,让这一片土地荒芜,实在是浪费,经过与有关企业和学者协商,决定把这里作为农业旅游开发的示范点,一方面引进成都市四季花语农业有限公司,采用“订单模式”与金锣桥村合作,种植万寿菊,培育农业旅游后备资源和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建立老专家营地。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为了在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老领导和老专家的作用,紧密联系实际,进一步将金锣桥村农业旅游产业推进与发展,将金锣桥村狮子山定为老专家营地,使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与镇村之间架起了一座科技桥梁,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五、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助力德阳市乡村振兴中的研究作用
老科技工作者是科技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老科技工作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驱动力量,老科技工作者是人才资源再开发的主体。老科技工作者长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相关管理工作,在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实践应用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科技发展规律和专业事务拥有较为深刻的见解、较为突出的预见性和较为综合的思考把握,解决工作中各种难题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技巧娴熟、智慧高超,老科技工作者在乡村振兴中继续开展科学研究,会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到助力乡村振兴的事业中去。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有许多具有高级职称的优秀农林科技专家,有油菜专家李孝楠、左上岐,水稻专家王世茂,制种专家蒋先义、蔬菜专家郑强、王家国,茶叶专家李孝正,畜牧兽医专家谢天佑、姜显琪,农林全能专家喻晓钢(具有农林5个高级职称)等,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均是领军人物。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充分考虑老专家科学研究的能力,鼓励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继续开展科学研究,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一是开展彩色油菜的研究推广。什邡市李孝楠高级农艺师,一生致力于油菜新品种选育,通过多年的研究,选育出“紫色花油菜”、“白色花油菜”、“绿色花油菜”、“红色花油菜”等多个才是油菜品种,并在全市多个县(市、区)推广,完成了德阳市科协《五彩油菜花打造农旅融合示范基地》的任务,在德阳市开展全域农业旅游行动中做出了贡献。二是开展珍稀濒危植物育苗研究。珙桐,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中国特有的单属植物,色花奇美,是1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留下的孑遗植物,在第四纪冰川时期,大部分地区的珙桐相继灭绝,只有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地区幸存下来,成为了植物界今天的“活化石”,被誉为“中国的鸽子树”,又称“鸽子花树”、“水梨子”,野生种只生长在中国西南四川省和中部湖北省和周边地区。珙桐是全世界著名的观赏植物。周恩来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时,见到中国的珙桐花,得知者来源于中国的植物,分布甚少,面临灭绝,回国后作出指示,要求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们认真保护繁衍珙桐,让珙桐花开满祖国大地,让中国的“鸽子花”飞向世界。珙桐育种从此成为中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研究的课题,通过科技工作者们多年的努力,珙桐在其源生地育苗难题也被攻克,但在低海拔育苗仍然很难,要想在园林中栽植开花还很困难。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的农林专家喻晓钢教授与什邡、绵竹的林业科技工作者一道采用“珙桐三段式育苗”方式,在高海拔(1500m左右)的什邡国有林场红白苗圃用珙桐种子培育幼苗,在中高海拔(900—1000m左右)的什邡国有林场八角苗圃对幼苗进行练苗(适应性试验),在低海拔(500m左右)的什邡国有林场的方亭苗圃进行育苗成长性试验,最终获得成功,至今美丽的“鸽子花”连续两年在什邡国有林场的方亭苗圃绽放,为使珍稀濒危珙桐能在德阳市实施乡村振兴,大力培育特色小镇的园林中广泛栽植奠定了基础,有助于乡村振兴中的农业旅游发展。三是开展野生羊肚菌驯化栽培试验研究。羊肚菌是一种珍贵的食药两用真菌,其香味独特,营养丰富,富含多种人体需要的氨基酸和有机锗,一直被欧美等国家作为人体营养的高级补品,在法国若是没有羊肚菌,餐馆档次就高不起来。1818年被发现以来,已经广泛人工繁育,但是,人工培育的羊肚菌,其功效远远不及野生羊肚菌,经济价值也没有野生羊肚菌高,为了助力乡村振兴中的特色产业发展,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的蔬菜专家、高级农艺师郑强,2021年10月,在什邡市马井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进行野生羊肚菌驯化栽培试验示范,采用“调光膜”新型塑料薄膜覆盖塑料大棚,并针对羊肚菌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采用配方施肥。试验结果显示,采用“调光膜”新型塑料薄膜覆盖塑料大棚内栽种的羊肚菌,较一般薄膜覆盖的塑料大棚中的羊肚菌,提前采收20—25天,平均增产20%以上,平均产量3750kg/hm2,最高产量7000kg/hm2,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对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有着积极作用。
六、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助力德阳市乡村振兴中的科普作用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助推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翼,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多高层次老科学家的参与,以加速提升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科普宣传是向社会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社会教育活动,其公益性和有效性要求需要权威人士现身说法并进行通俗易懂的宣讲宣传,老科技工作者在成就与资历等方面拥有较高水准,由其从事科普工作,可确保科学知识传播的准确性和前瞻性,也更容易被公众接纳和信任。由此可见,老科技工作者已成为我国科普宣传教育的重要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他们拥有的丰富经验、公认的身份地位和突出的成就业绩均有利于社会公众接受科技文化知识。乡村要振兴,文化振兴要先行,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是助推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历来就十分重视科学普及,他们充分利用老科协“三农委”老领导好老专家多的优势,积极主动认真开展科学普及。一是参与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为了普及科学知识,全面提升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积极主动参与德阳市科协及有关部门组织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积极开展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普及教育,2019年以来,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分别在中江黄鹿镇、中江县龙台镇、旌阳区双东镇金锣桥村,先后数次组织开展“三下乡”活动,发放各类涉农宣传资料近6万余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二是积极开展科学知识普及教育。科学知识的普及应该从孩子们抓起,因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孩子是人类的未来。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深知在孩子们中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时常组织老科技工作者到农村学校举办科学文化知识普及讲座。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喻晓钢从事林业科学技术推广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40余年,在这个领域有较高的造诣,在科学知识普及方面有较为灵活的施教方式,多年来,先后在在中江县广福中学、旌阳区黄许中学、罗江区金山中学、绵竹市遵道中学举办《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诗经中的鸟类杂谈》、《趣说德阳市的野生珍稀动物》、《狼——人类的朋友!》等野生动物保护科学普及知识讲座10余场(次),深受农村中学孩子们的喜爱,受教师生近5000余人,起到了传播知识,普及科学的作用。三是编写科普知识读物。普及科学文化知识,除了开展好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和举办科学知识普及讲座外,还有就是编写科普知识读物。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非常重视科普读物的编写工作,鼓励动员会员结合实际编写科普读物。喻晓钢教授是德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权威,而且对于撰写科普读物有独到的方法,他结合德阳市野生生物资源多样性丰富的特点,承接德阳市科协的科普知识教育丛书《德阳市珍禽异兽奇花异木》的编写任务,他用通俗易懂的写作方式,集科学性、知识性、故事性、趣味性于一体,先后完成了《德阳市珍稀哺乳动物》、《德阳市野生鸟类》、《德阳市珍稀植物》、《德阳市奇异花木》等科普教育读物的编写,其中有不少篇幅在德阳晚报《地方栏目》刊出,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尤其是农村孩子们的喜爱,起到了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作用。
七、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助力德阳市乡村振兴中的教育作用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建设者,没有农民的参与,没有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乡村振兴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可持续发展的依托。“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人才振兴是关键。在乡村振兴中,如何助力人才振兴,农民教育培训是关键。“农民教育培训,是一个春风化雨、成风化俗的过程。”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充分利用老领导、老专家的教育优势,发挥老领导和老专家在乡村振兴中的教育培训作用,通过对农民开展教育培训、发掘乡土人才、引进外来人才和营造良好人才环境等举措,不断强化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保障作用。同时,大力推进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挖掘更多“田秀才”,培育更多“土专家”,全面助力现代农业健康发展,使乡村振兴战略快速着陆。一是坚持农民是主体。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不能忽视的重要地位,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上,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遵循教育培训本身的规律,兼顾农民生产生活规律和农民群体的特殊需求。开设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空中课堂、田间课堂,运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采取“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训,把教育培训办进产业、办到乡村、办到田间地头。采取理论学习、操作实践和参观考察相结合,集中培训与“田间课堂”相结合的方式,将农业生产技术带到田间地头,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二是拓展教育新视野。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不能固守原有模式,要不断拓宽视野,适应发展了的新形势。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十分注重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在教育培训方面主动适应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对农民教育培训提出的新要求,推动农民教育培训从关注农业生产,向生产、生活、生态共赢共生拓展;从技术技能为主,向提升农民经营管理能力、综合素养拓展;从服务传统产业,向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拓展;从一产为主,向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的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拓展。三是深化教育培训内涵。行政中心中的人才教育,更加突出的是需要培养出能够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用人才。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充分认识到培育农村实用人才的重要性,在对农村实用人才培育上突出生产教育融合、理论实践育人的目标。从抓提高农民群众的技术技能水平,向抓全要素培养、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能力转变;从教学理念从单向传授为主,向行动学习、双向互动、教学相长转变;从知识的数量型增长,向经验跃升、视野拓展、思维优化的内生性增长转变;从注重教育数量规模,向注重教育质量效益转变。切实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农民学得会、用得上、真管用。同时,强化横向联合教育格局。加强与教育、人社、财政、科技等单位紧密联系,共商共建人才培养平台;定期研究农民教育培训的重大问题,引进涉农院校、农业科研院校、农技推广机构的各类专家学者,结合科研、教学和推广服务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实现各类资源协调对接、共建共享,为乡村振兴培育大量的农村实用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杨超群.老科协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J]. 今日科苑,2008,(13):72—73
[2] 龙雨忠.充分发挥老科协学会的智库作用[A]. 中西南学会学研究第28届年会论文集[C].2010,68—70.
[3] 何钰铮.老科技工作者是科普工作的主力军——浅谈发挥老科协作用做好科普工作[J]. 今日科苑,2011,(11):86—89
[4] 赵媛.积极发挥老科技工作者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 今日科苑,2011,(15):60—63.
[5] 陈至立.凝聚老科技工作者力量 发挥老科协重要作用[J]. 今日科苑,2015,(10):38—40.
[6] 王延飞.充分发挥老科协作用 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升[J]. 科协论坛,2018,(9):56—58.
课题组:胡坚 喻晓钢 郑强 熊晓渠 林兆明 胡宗发
浅析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德阳乡村
振兴中的作用
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
【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推进我国农村改革的重大决策,是我国农村继脱贫攻坚战略决胜后又一重大战略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聚集着一群德阳市农业战线老领导、老专家,是助力德阳市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2018年以来,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德阳市老科协的带领下,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面实施中国老科协《中国老科协助力乡村振兴行动计划》,以德阳市中心工作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聚焦德阳市乡村振兴工作,积极发挥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助力德阳市乡村振兴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参谋顾问作用、引领示范作用、科学研究作用、科学普及作用、教育培训作用,在打好“种业”发展翻身仗,推动德阳市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和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德阳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和乡村振兴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乡村振兴,作用,探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推进我国农村改革的重大决策,是我国农村继脱贫攻坚战略决胜后又一重大战略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201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了乡村振兴“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21年和2022年相继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和《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表明了中共中央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心,并就乡村振兴工作作出了新的部署。为动员组织广大老科技工作者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部署,中国老科协下发了《中国老科协助力乡村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要“经过两年的努力,全国各级老科协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取得较大进展:决策咨询效果明显,服务体系趋于健全,服务品牌开始彰显,服务模式初步形成,长效服务机制基本建立,帮扶村产业兴村取得成效,村民科技素质有所提升,为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奠定基础。”的总目标,要求“围绕乡村振兴的‘五大振兴’实施路径以及扶贫攻坚战略实践,立足老科协组织优势和科技优势,重点从‘助力五大振兴’和‘助推扶贫行动’六方面落实老科协助力乡村振兴行动,为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做贡献。”中国老科协为老科协助力乡村振兴提出了目标,划定了任务,为老科协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方向。德阳市老科协助力乡村振兴义不容辞,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更是责无旁贷,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聚集着一群德阳市农业战线老领导、老专家,是助力德阳市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2018年以来,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德阳市老科协的带领下,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面实施中国老科协《中国老科协助力乡村振兴行动计划》,以德阳市中心工作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聚焦德阳市乡村振兴工作,积极发挥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助力德阳市乡村振兴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参谋顾问作用、引领示范作用、科学研究作用、科学普及作用、教育培训作用,在打好“种业”发展翻身仗,推动德阳市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和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德阳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和乡村振兴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助力德阳市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
乡村振兴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围绕乡村振兴的各项任务开展工作,积极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文化振兴方面做文章,起到引领作用。一是引领农业科技创新,助力德阳乡村振兴。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充分发挥本委没有方面老领导、老专家的优势,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首先加强了对德阳市粮食、茶叶、水产、花卉苗木、林竹、水果、畜禽、蔬菜等种质资源的挖掘、保护与利用,提升优质专用品种创制能力,大力推广德阳市农产品‘蜀道’区域公用品牌,提升德阳市引种农产品质量,使德阳市的优质农产品走出德阳,走向世界,借以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目标;再就是加强了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集成运用,提升农业成套装备制造能力;继续开展与现代种养业相配套的设施农业技术研究,促进先进适用装备和设施种养技术的有机配套,为德阳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备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引领乡村文化建设,助力对于是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而且对于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具有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所以说,引领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的老领导、老专家既是农业人,又是文化人,他们充分考虑乡村文化振兴在 乡村振兴中的地位与作用,积极通过助推乡村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与农业、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文化具有强渗透、强关联的效应,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能够实现以“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与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对接。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可以赋予农产品以乡村文化内涵,提高农产品文化品位。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对具有鲜明区域特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利用,可以发展差异化的文化旅游产业。德阳市旌阳区“红光映象”、绵竹市“玫瑰谷”、中江县“芍药谷”、什邡市“红豆节”、广汉市“油菜花节”就是德阳市文旅结合的典范。
二、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助力德阳市乡村振兴中的桥梁作用
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的老领导、老专家人脉资源十分丰富,与国内许多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均有不少的交往和合作,在乡村振兴中他们通过引进来的方式,在科研院所与德阳市农村搭起一道产、学、研的合作桥梁,将国内许多知名企业引进到德阳,助力德阳乡村振兴。一是引进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助力乡村振兴。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通过自身人脉广的优势,通过牵线搭桥,将国内一些科研院所的农业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引进来,在德阳市各县(市、区)乡镇实施,助推当地乡镇产业发展。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先后将四川农业大学肖千文教授研发的杂交核桃新品种“川早1号”、“川早2号”引进到绵竹市栽培;将四川农业大学叶萌教授选种培育的“青花椒”优良品种引进到中江县黄鹿镇、青市乡、罗江区蟠龙镇、调元镇栽培,逐渐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王桥春教授研究的猕猴桃高产技术引进到绵竹市猕猴桃产业园区推广,极大地提高了猕猴桃产业园区的猕猴桃栽培管理水平。这些优良品种和栽培技术的引进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栽培化水平,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目的。二是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共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利用自身人脉广的优势资源,引进国内一些知名企业到德阳来共谋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德阳的乡村振兴进程。通过牵线搭桥,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成员郑强高级农艺师,为了解决什邡蒜薹种难卖难的问题,引进山东省潍坊市蔬菜出口经营联盟,与什邡蒜薹种植企业通过“订单模式”合作,计划每年从什邡订购40000t蒜薹,彻底解决了什邡蒜薹卖难的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德阳市旌阳区双东镇金锣桥村狮子山下有一片地,长期撂荒,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结合乡村振兴中产业振兴的实际,引进成都四季花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用“订单模式”与金锣桥村合作,种植万寿菊,共同打造“金锣鸣菊”农业旅游产业园,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为了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结合德阳市蔬菜栽植实际,引进重庆市涪陵榨菜集团,与德阳市旌阳区、罗江区、中江县的部分乡镇和企业采取“订单模式”合作,共栽植“青菜头”2800hm2,生产“青菜头”8万t,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群众的收入。
三、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助力德阳市乡村振兴中的参谋作用
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智力资源丰富,老领导、老专家均是具有几十年农村工作经验,农业专业技术精湛,对农业农村发展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均有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在乡村振兴中,他们的聪明才智必定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他们提出的各种建议对乡村振兴无疑会产生很大的效果,他们在德阳的乡村振兴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参谋作用,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结合乡村振兴发展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的办法措施,为政府决策建言献策,有力地促进了德阳市乡村振兴工作顺利开展。一是结合实际提出预防森林火灾的措施。乡村要振兴,生态是基础。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制约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因素就是森林火灾。德阳市自建市以来,先后开展了长江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低效林改造工程建设、血防林工程建设和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德阳市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森林覆盖率有建市初的9%提升到39.4%,但是森林的最大“敌人”是森林火灾,为了有效地避免德阳市森林遭受森林火灾的危害,2019年,德阳市老科协副会长、“三农委”主任胡坚率领“三农委”部分老领导、老科技工作者走甘孜,过凉山,学习调查两地林业部门森林防火先进经验与做法,最后就德阳市森林火灾预防控制策略形成书面建议,向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建言献策,为政府制定德阳市森林火灾预防控制政策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二是聚焦“种业”创新发展。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时强调:“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为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聚焦“种业”,围绕德阳市加强优质高产品种、地方特色品种,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加快优良品种推广力度,提升农作物、畜禽、水产和林果良种运用水平加大种业创新及成果转化,构建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种业自主创新体系,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等主要内容开展了调查研究,并就建立油菜制种、水稻、小麦、蔬菜、水果(猕猴桃、柑橘)和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充分利用德阳市农业优良品种制种优势、品种选育优势助力乡村振兴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了建议,收到了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好评。
四、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助力德阳市乡村振兴中的示范作用
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为了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发展,尤其是重视产业园区发展示范带头作用。一是关注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助力乡村振兴中高度重视产业园区的示范带头作用,与农林科研院所紧密合作,采用“院校+园区”模式,促进农业科技园区推动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等,推进探索科技创新协调模式,促进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在园区转化落地生根,加强农业技术孵化和开发能力,发挥园区的优势和特色,指导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效组织农民按照区域特色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促进了产业的集聚,带动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振兴。二是建立老专家营地。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依托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农林老专家的优势资源,服务“三农”,探索依靠科技力量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新路径、新模式,在市老科协领导重视下,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相继在绵竹、什邡、旌阳建立了“老专家营地”,充分发挥农林老专家的聪明才智助力乡村振兴。2020年,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旌阳区双东镇金锣桥村调研时发现,在金锣桥村的狮子山上有一片荒芜了土地,但其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区域优势明显,上山柏木森森,生态环境好;山下凯江大迴湾是双东镇开展乡村旅游的最佳场合,让这一片土地荒芜,实在是浪费,经过与有关企业和学者协商,决定把这里作为农业旅游开发的示范点,一方面引进成都市四季花语农业有限公司,采用“订单模式”与金锣桥村合作,种植万寿菊,培育农业旅游后备资源和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建立老专家营地。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为了在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老领导和老专家的作用,紧密联系实际,进一步将金锣桥村农业旅游产业推进与发展,将金锣桥村狮子山定为老专家营地,使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与镇村之间架起了一座科技桥梁,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五、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助力德阳市乡村振兴中的研究作用
老科技工作者是科技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老科技工作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驱动力量,老科技工作者是人才资源再开发的主体。老科技工作者长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相关管理工作,在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实践应用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科技发展规律和专业事务拥有较为深刻的见解、较为突出的预见性和较为综合的思考把握,解决工作中各种难题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技巧娴熟、智慧高超,老科技工作者在乡村振兴中继续开展科学研究,会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到助力乡村振兴的事业中去。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有许多具有高级职称的优秀农林科技专家,有油菜专家李孝楠、左上岐,水稻专家王世茂,制种专家蒋先义、蔬菜专家郑强、王家国,茶叶专家李孝正,畜牧兽医专家谢天佑、姜显琪,农林全能专家喻晓钢(具有农林5个高级职称)等,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均是领军人物。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充分考虑老专家科学研究的能力,鼓励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继续开展科学研究,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一是开展彩色油菜的研究推广。什邡市李孝楠高级农艺师,一生致力于油菜新品种选育,通过多年的研究,选育出“紫色花油菜”、“白色花油菜”、“绿色花油菜”、“红色花油菜”等多个才是油菜品种,并在全市多个县(市、区)推广,完成了德阳市科协《五彩油菜花打造农旅融合示范基地》的任务,在德阳市开展全域农业旅游行动中做出了贡献。二是开展珍稀濒危植物育苗研究。珙桐,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中国特有的单属植物,色花奇美,是1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留下的孑遗植物,在第四纪冰川时期,大部分地区的珙桐相继灭绝,只有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地区幸存下来,成为了植物界今天的“活化石”,被誉为“中国的鸽子树”,又称“鸽子花树”、“水梨子”,野生种只生长在中国西南四川省和中部湖北省和周边地区。珙桐是全世界著名的观赏植物。周恩来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时,见到中国的珙桐花,得知者来源于中国的植物,分布甚少,面临灭绝,回国后作出指示,要求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们认真保护繁衍珙桐,让珙桐花开满祖国大地,让中国的“鸽子花”飞向世界。珙桐育种从此成为中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研究的课题,通过科技工作者们多年的努力,珙桐在其源生地育苗难题也被攻克,但在低海拔育苗仍然很难,要想在园林中栽植开花还很困难。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的农林专家喻晓钢教授与什邡、绵竹的林业科技工作者一道采用“珙桐三段式育苗”方式,在高海拔(1500m左右)的什邡国有林场红白苗圃用珙桐种子培育幼苗,在中高海拔(900—1000m左右)的什邡国有林场八角苗圃对幼苗进行练苗(适应性试验),在低海拔(500m左右)的什邡国有林场的方亭苗圃进行育苗成长性试验,最终获得成功,至今美丽的“鸽子花”连续两年在什邡国有林场的方亭苗圃绽放,为使珍稀濒危珙桐能在德阳市实施乡村振兴,大力培育特色小镇的园林中广泛栽植奠定了基础,有助于乡村振兴中的农业旅游发展。三是开展野生羊肚菌驯化栽培试验研究。羊肚菌是一种珍贵的食药两用真菌,其香味独特,营养丰富,富含多种人体需要的氨基酸和有机锗,一直被欧美等国家作为人体营养的高级补品,在法国若是没有羊肚菌,餐馆档次就高不起来。1818年被发现以来,已经广泛人工繁育,但是,人工培育的羊肚菌,其功效远远不及野生羊肚菌,经济价值也没有野生羊肚菌高,为了助力乡村振兴中的特色产业发展,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的蔬菜专家、高级农艺师郑强,2021年10月,在什邡市马井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进行野生羊肚菌驯化栽培试验示范,采用“调光膜”新型塑料薄膜覆盖塑料大棚,并针对羊肚菌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采用配方施肥。试验结果显示,采用“调光膜”新型塑料薄膜覆盖塑料大棚内栽种的羊肚菌,较一般薄膜覆盖的塑料大棚中的羊肚菌,提前采收20—25天,平均增产20%以上,平均产量3750kg/hm2,最高产量7000kg/hm2,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对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有着积极作用。
六、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助力德阳市乡村振兴中的科普作用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助推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翼,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多高层次老科学家的参与,以加速提升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科普宣传是向社会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社会教育活动,其公益性和有效性要求需要权威人士现身说法并进行通俗易懂的宣讲宣传,老科技工作者在成就与资历等方面拥有较高水准,由其从事科普工作,可确保科学知识传播的准确性和前瞻性,也更容易被公众接纳和信任。由此可见,老科技工作者已成为我国科普宣传教育的重要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他们拥有的丰富经验、公认的身份地位和突出的成就业绩均有利于社会公众接受科技文化知识。乡村要振兴,文化振兴要先行,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是助推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历来就十分重视科学普及,他们充分利用老科协“三农委”老领导好老专家多的优势,积极主动认真开展科学普及。一是参与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为了普及科学知识,全面提升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积极主动参与德阳市科协及有关部门组织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积极开展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普及教育,2019年以来,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分别在中江黄鹿镇、中江县龙台镇、旌阳区双东镇金锣桥村,先后数次组织开展“三下乡”活动,发放各类涉农宣传资料近6万余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二是积极开展科学知识普及教育。科学知识的普及应该从孩子们抓起,因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孩子是人类的未来。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深知在孩子们中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时常组织老科技工作者到农村学校举办科学文化知识普及讲座。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喻晓钢从事林业科学技术推广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40余年,在这个领域有较高的造诣,在科学知识普及方面有较为灵活的施教方式,多年来,先后在在中江县广福中学、旌阳区黄许中学、罗江区金山中学、绵竹市遵道中学举办《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诗经中的鸟类杂谈》、《趣说德阳市的野生珍稀动物》、《狼——人类的朋友!》等野生动物保护科学普及知识讲座10余场(次),深受农村中学孩子们的喜爱,受教师生近5000余人,起到了传播知识,普及科学的作用。三是编写科普知识读物。普及科学文化知识,除了开展好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和举办科学知识普及讲座外,还有就是编写科普知识读物。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非常重视科普读物的编写工作,鼓励动员会员结合实际编写科普读物。喻晓钢教授是德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权威,而且对于撰写科普读物有独到的方法,他结合德阳市野生生物资源多样性丰富的特点,承接德阳市科协的科普知识教育丛书《德阳市珍禽异兽奇花异木》的编写任务,他用通俗易懂的写作方式,集科学性、知识性、故事性、趣味性于一体,先后完成了《德阳市珍稀哺乳动物》、《德阳市野生鸟类》、《德阳市珍稀植物》、《德阳市奇异花木》等科普教育读物的编写,其中有不少篇幅在德阳晚报《地方栏目》刊出,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尤其是农村孩子们的喜爱,起到了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作用。
七、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助力德阳市乡村振兴中的教育作用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建设者,没有农民的参与,没有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乡村振兴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可持续发展的依托。“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人才振兴是关键。在乡村振兴中,如何助力人才振兴,农民教育培训是关键。“农民教育培训,是一个春风化雨、成风化俗的过程。”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充分利用老领导、老专家的教育优势,发挥老领导和老专家在乡村振兴中的教育培训作用,通过对农民开展教育培训、发掘乡土人才、引进外来人才和营造良好人才环境等举措,不断强化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保障作用。同时,大力推进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挖掘更多“田秀才”,培育更多“土专家”,全面助力现代农业健康发展,使乡村振兴战略快速着陆。一是坚持农民是主体。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不能忽视的重要地位,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上,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遵循教育培训本身的规律,兼顾农民生产生活规律和农民群体的特殊需求。开设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空中课堂、田间课堂,运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采取“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训,把教育培训办进产业、办到乡村、办到田间地头。采取理论学习、操作实践和参观考察相结合,集中培训与“田间课堂”相结合的方式,将农业生产技术带到田间地头,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二是拓展教育新视野。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不能固守原有模式,要不断拓宽视野,适应发展了的新形势。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十分注重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在教育培训方面主动适应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对农民教育培训提出的新要求,推动农民教育培训从关注农业生产,向生产、生活、生态共赢共生拓展;从技术技能为主,向提升农民经营管理能力、综合素养拓展;从服务传统产业,向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拓展;从一产为主,向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的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拓展。三是深化教育培训内涵。行政中心中的人才教育,更加突出的是需要培养出能够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用人才。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充分认识到培育农村实用人才的重要性,在对农村实用人才培育上突出生产教育融合、理论实践育人的目标。从抓提高农民群众的技术技能水平,向抓全要素培养、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能力转变;从教学理念从单向传授为主,向行动学习、双向互动、教学相长转变;从知识的数量型增长,向经验跃升、视野拓展、思维优化的内生性增长转变;从注重教育数量规模,向注重教育质量效益转变。切实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农民学得会、用得上、真管用。同时,强化横向联合教育格局。加强与教育、人社、财政、科技等单位紧密联系,共商共建人才培养平台;定期研究农民教育培训的重大问题,引进涉农院校、农业科研院校、农技推广机构的各类专家学者,结合科研、教学和推广服务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实现各类资源协调对接、共建共享,为乡村振兴培育大量的农村实用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杨超群.老科协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J]. 今日科苑,2008,(13):72—73
[2] 龙雨忠.充分发挥老科协学会的智库作用[A]. 中西南学会学研究第28届年会论文集[C].2010,68—70.
[3] 何钰铮.老科技工作者是科普工作的主力军——浅谈发挥老科协作用做好科普工作[J]. 今日科苑,2011,(11):86—89
[4] 赵媛.积极发挥老科技工作者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 今日科苑,2011,(15):60—63.
[5] 陈至立.凝聚老科技工作者力量 发挥老科协重要作用[J]. 今日科苑,2015,(10):38—40.
[6] 王延飞.充分发挥老科协作用 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升[J]. 科协论坛,2018,(9):56—58.
课题组:胡坚 喻晓钢 郑强 熊晓渠 林兆明 胡宗发
上一篇:关于秦宓社区“数字一张网” 综合智慧管理服务平台的调查报告
下一篇:德阳市油菜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初探
【关键词】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乡村振兴,作用,探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推进我国农村改革的重大决策,是我国农村继脱贫攻坚战略决胜后又一重大战略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201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了乡村振兴“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21年和2022年相继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和《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表明了中共中央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心,并就乡村振兴工作作出了新的部署。为动员组织广大老科技工作者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部署,中国老科协下发了《中国老科协助力乡村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要“经过两年的努力,全国各级老科协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取得较大进展:决策咨询效果明显,服务体系趋于健全,服务品牌开始彰显,服务模式初步形成,长效服务机制基本建立,帮扶村产业兴村取得成效,村民科技素质有所提升,为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奠定基础。”的总目标,要求“围绕乡村振兴的‘五大振兴’实施路径以及扶贫攻坚战略实践,立足老科协组织优势和科技优势,重点从‘助力五大振兴’和‘助推扶贫行动’六方面落实老科协助力乡村振兴行动,为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做贡献。”中国老科协为老科协助力乡村振兴提出了目标,划定了任务,为老科协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方向。德阳市老科协助力乡村振兴义不容辞,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更是责无旁贷,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聚集着一群德阳市农业战线老领导、老专家,是助力德阳市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2018年以来,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德阳市老科协的带领下,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面实施中国老科协《中国老科协助力乡村振兴行动计划》,以德阳市中心工作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聚焦德阳市乡村振兴工作,积极发挥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助力德阳市乡村振兴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参谋顾问作用、引领示范作用、科学研究作用、科学普及作用、教育培训作用,在打好“种业”发展翻身仗,推动德阳市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和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德阳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和乡村振兴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助力德阳市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
乡村振兴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围绕乡村振兴的各项任务开展工作,积极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文化振兴方面做文章,起到引领作用。一是引领农业科技创新,助力德阳乡村振兴。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充分发挥本委没有方面老领导、老专家的优势,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首先加强了对德阳市粮食、茶叶、水产、花卉苗木、林竹、水果、畜禽、蔬菜等种质资源的挖掘、保护与利用,提升优质专用品种创制能力,大力推广德阳市农产品‘蜀道’区域公用品牌,提升德阳市引种农产品质量,使德阳市的优质农产品走出德阳,走向世界,借以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目标;再就是加强了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集成运用,提升农业成套装备制造能力;继续开展与现代种养业相配套的设施农业技术研究,促进先进适用装备和设施种养技术的有机配套,为德阳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备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引领乡村文化建设,助力对于是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而且对于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具有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所以说,引领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的老领导、老专家既是农业人,又是文化人,他们充分考虑乡村文化振兴在 乡村振兴中的地位与作用,积极通过助推乡村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与农业、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文化具有强渗透、强关联的效应,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能够实现以“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与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对接。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可以赋予农产品以乡村文化内涵,提高农产品文化品位。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对具有鲜明区域特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利用,可以发展差异化的文化旅游产业。德阳市旌阳区“红光映象”、绵竹市“玫瑰谷”、中江县“芍药谷”、什邡市“红豆节”、广汉市“油菜花节”就是德阳市文旅结合的典范。
二、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助力德阳市乡村振兴中的桥梁作用
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的老领导、老专家人脉资源十分丰富,与国内许多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均有不少的交往和合作,在乡村振兴中他们通过引进来的方式,在科研院所与德阳市农村搭起一道产、学、研的合作桥梁,将国内许多知名企业引进到德阳,助力德阳乡村振兴。一是引进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助力乡村振兴。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通过自身人脉广的优势,通过牵线搭桥,将国内一些科研院所的农业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引进来,在德阳市各县(市、区)乡镇实施,助推当地乡镇产业发展。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先后将四川农业大学肖千文教授研发的杂交核桃新品种“川早1号”、“川早2号”引进到绵竹市栽培;将四川农业大学叶萌教授选种培育的“青花椒”优良品种引进到中江县黄鹿镇、青市乡、罗江区蟠龙镇、调元镇栽培,逐渐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王桥春教授研究的猕猴桃高产技术引进到绵竹市猕猴桃产业园区推广,极大地提高了猕猴桃产业园区的猕猴桃栽培管理水平。这些优良品种和栽培技术的引进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栽培化水平,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目的。二是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共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利用自身人脉广的优势资源,引进国内一些知名企业到德阳来共谋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德阳的乡村振兴进程。通过牵线搭桥,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成员郑强高级农艺师,为了解决什邡蒜薹种难卖难的问题,引进山东省潍坊市蔬菜出口经营联盟,与什邡蒜薹种植企业通过“订单模式”合作,计划每年从什邡订购40000t蒜薹,彻底解决了什邡蒜薹卖难的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德阳市旌阳区双东镇金锣桥村狮子山下有一片地,长期撂荒,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结合乡村振兴中产业振兴的实际,引进成都四季花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用“订单模式”与金锣桥村合作,种植万寿菊,共同打造“金锣鸣菊”农业旅游产业园,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为了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结合德阳市蔬菜栽植实际,引进重庆市涪陵榨菜集团,与德阳市旌阳区、罗江区、中江县的部分乡镇和企业采取“订单模式”合作,共栽植“青菜头”2800hm2,生产“青菜头”8万t,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群众的收入。
三、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助力德阳市乡村振兴中的参谋作用
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智力资源丰富,老领导、老专家均是具有几十年农村工作经验,农业专业技术精湛,对农业农村发展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均有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在乡村振兴中,他们的聪明才智必定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他们提出的各种建议对乡村振兴无疑会产生很大的效果,他们在德阳的乡村振兴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参谋作用,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结合乡村振兴发展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的办法措施,为政府决策建言献策,有力地促进了德阳市乡村振兴工作顺利开展。一是结合实际提出预防森林火灾的措施。乡村要振兴,生态是基础。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制约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因素就是森林火灾。德阳市自建市以来,先后开展了长江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低效林改造工程建设、血防林工程建设和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德阳市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森林覆盖率有建市初的9%提升到39.4%,但是森林的最大“敌人”是森林火灾,为了有效地避免德阳市森林遭受森林火灾的危害,2019年,德阳市老科协副会长、“三农委”主任胡坚率领“三农委”部分老领导、老科技工作者走甘孜,过凉山,学习调查两地林业部门森林防火先进经验与做法,最后就德阳市森林火灾预防控制策略形成书面建议,向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建言献策,为政府制定德阳市森林火灾预防控制政策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二是聚焦“种业”创新发展。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时强调:“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为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聚焦“种业”,围绕德阳市加强优质高产品种、地方特色品种,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加快优良品种推广力度,提升农作物、畜禽、水产和林果良种运用水平加大种业创新及成果转化,构建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种业自主创新体系,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等主要内容开展了调查研究,并就建立油菜制种、水稻、小麦、蔬菜、水果(猕猴桃、柑橘)和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充分利用德阳市农业优良品种制种优势、品种选育优势助力乡村振兴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了建议,收到了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好评。
四、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助力德阳市乡村振兴中的示范作用
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为了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发展,尤其是重视产业园区发展示范带头作用。一是关注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助力乡村振兴中高度重视产业园区的示范带头作用,与农林科研院所紧密合作,采用“院校+园区”模式,促进农业科技园区推动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等,推进探索科技创新协调模式,促进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在园区转化落地生根,加强农业技术孵化和开发能力,发挥园区的优势和特色,指导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效组织农民按照区域特色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促进了产业的集聚,带动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振兴。二是建立老专家营地。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依托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农林老专家的优势资源,服务“三农”,探索依靠科技力量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新路径、新模式,在市老科协领导重视下,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相继在绵竹、什邡、旌阳建立了“老专家营地”,充分发挥农林老专家的聪明才智助力乡村振兴。2020年,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旌阳区双东镇金锣桥村调研时发现,在金锣桥村的狮子山上有一片荒芜了土地,但其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区域优势明显,上山柏木森森,生态环境好;山下凯江大迴湾是双东镇开展乡村旅游的最佳场合,让这一片土地荒芜,实在是浪费,经过与有关企业和学者协商,决定把这里作为农业旅游开发的示范点,一方面引进成都市四季花语农业有限公司,采用“订单模式”与金锣桥村合作,种植万寿菊,培育农业旅游后备资源和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建立老专家营地。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为了在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老领导和老专家的作用,紧密联系实际,进一步将金锣桥村农业旅游产业推进与发展,将金锣桥村狮子山定为老专家营地,使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与镇村之间架起了一座科技桥梁,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五、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助力德阳市乡村振兴中的研究作用
老科技工作者是科技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老科技工作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驱动力量,老科技工作者是人才资源再开发的主体。老科技工作者长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相关管理工作,在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实践应用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科技发展规律和专业事务拥有较为深刻的见解、较为突出的预见性和较为综合的思考把握,解决工作中各种难题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技巧娴熟、智慧高超,老科技工作者在乡村振兴中继续开展科学研究,会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到助力乡村振兴的事业中去。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有许多具有高级职称的优秀农林科技专家,有油菜专家李孝楠、左上岐,水稻专家王世茂,制种专家蒋先义、蔬菜专家郑强、王家国,茶叶专家李孝正,畜牧兽医专家谢天佑、姜显琪,农林全能专家喻晓钢(具有农林5个高级职称)等,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均是领军人物。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充分考虑老专家科学研究的能力,鼓励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继续开展科学研究,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一是开展彩色油菜的研究推广。什邡市李孝楠高级农艺师,一生致力于油菜新品种选育,通过多年的研究,选育出“紫色花油菜”、“白色花油菜”、“绿色花油菜”、“红色花油菜”等多个才是油菜品种,并在全市多个县(市、区)推广,完成了德阳市科协《五彩油菜花打造农旅融合示范基地》的任务,在德阳市开展全域农业旅游行动中做出了贡献。二是开展珍稀濒危植物育苗研究。珙桐,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中国特有的单属植物,色花奇美,是1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留下的孑遗植物,在第四纪冰川时期,大部分地区的珙桐相继灭绝,只有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地区幸存下来,成为了植物界今天的“活化石”,被誉为“中国的鸽子树”,又称“鸽子花树”、“水梨子”,野生种只生长在中国西南四川省和中部湖北省和周边地区。珙桐是全世界著名的观赏植物。周恩来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时,见到中国的珙桐花,得知者来源于中国的植物,分布甚少,面临灭绝,回国后作出指示,要求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们认真保护繁衍珙桐,让珙桐花开满祖国大地,让中国的“鸽子花”飞向世界。珙桐育种从此成为中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研究的课题,通过科技工作者们多年的努力,珙桐在其源生地育苗难题也被攻克,但在低海拔育苗仍然很难,要想在园林中栽植开花还很困难。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的农林专家喻晓钢教授与什邡、绵竹的林业科技工作者一道采用“珙桐三段式育苗”方式,在高海拔(1500m左右)的什邡国有林场红白苗圃用珙桐种子培育幼苗,在中高海拔(900—1000m左右)的什邡国有林场八角苗圃对幼苗进行练苗(适应性试验),在低海拔(500m左右)的什邡国有林场的方亭苗圃进行育苗成长性试验,最终获得成功,至今美丽的“鸽子花”连续两年在什邡国有林场的方亭苗圃绽放,为使珍稀濒危珙桐能在德阳市实施乡村振兴,大力培育特色小镇的园林中广泛栽植奠定了基础,有助于乡村振兴中的农业旅游发展。三是开展野生羊肚菌驯化栽培试验研究。羊肚菌是一种珍贵的食药两用真菌,其香味独特,营养丰富,富含多种人体需要的氨基酸和有机锗,一直被欧美等国家作为人体营养的高级补品,在法国若是没有羊肚菌,餐馆档次就高不起来。1818年被发现以来,已经广泛人工繁育,但是,人工培育的羊肚菌,其功效远远不及野生羊肚菌,经济价值也没有野生羊肚菌高,为了助力乡村振兴中的特色产业发展,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的蔬菜专家、高级农艺师郑强,2021年10月,在什邡市马井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进行野生羊肚菌驯化栽培试验示范,采用“调光膜”新型塑料薄膜覆盖塑料大棚,并针对羊肚菌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采用配方施肥。试验结果显示,采用“调光膜”新型塑料薄膜覆盖塑料大棚内栽种的羊肚菌,较一般薄膜覆盖的塑料大棚中的羊肚菌,提前采收20—25天,平均增产20%以上,平均产量3750kg/hm2,最高产量7000kg/hm2,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对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有着积极作用。
六、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助力德阳市乡村振兴中的科普作用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助推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翼,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多高层次老科学家的参与,以加速提升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科普宣传是向社会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社会教育活动,其公益性和有效性要求需要权威人士现身说法并进行通俗易懂的宣讲宣传,老科技工作者在成就与资历等方面拥有较高水准,由其从事科普工作,可确保科学知识传播的准确性和前瞻性,也更容易被公众接纳和信任。由此可见,老科技工作者已成为我国科普宣传教育的重要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他们拥有的丰富经验、公认的身份地位和突出的成就业绩均有利于社会公众接受科技文化知识。乡村要振兴,文化振兴要先行,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是助推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历来就十分重视科学普及,他们充分利用老科协“三农委”老领导好老专家多的优势,积极主动认真开展科学普及。一是参与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为了普及科学知识,全面提升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积极主动参与德阳市科协及有关部门组织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积极开展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普及教育,2019年以来,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分别在中江黄鹿镇、中江县龙台镇、旌阳区双东镇金锣桥村,先后数次组织开展“三下乡”活动,发放各类涉农宣传资料近6万余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二是积极开展科学知识普及教育。科学知识的普及应该从孩子们抓起,因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孩子是人类的未来。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深知在孩子们中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时常组织老科技工作者到农村学校举办科学文化知识普及讲座。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喻晓钢从事林业科学技术推广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40余年,在这个领域有较高的造诣,在科学知识普及方面有较为灵活的施教方式,多年来,先后在在中江县广福中学、旌阳区黄许中学、罗江区金山中学、绵竹市遵道中学举办《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诗经中的鸟类杂谈》、《趣说德阳市的野生珍稀动物》、《狼——人类的朋友!》等野生动物保护科学普及知识讲座10余场(次),深受农村中学孩子们的喜爱,受教师生近5000余人,起到了传播知识,普及科学的作用。三是编写科普知识读物。普及科学文化知识,除了开展好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和举办科学知识普及讲座外,还有就是编写科普知识读物。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非常重视科普读物的编写工作,鼓励动员会员结合实际编写科普读物。喻晓钢教授是德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权威,而且对于撰写科普读物有独到的方法,他结合德阳市野生生物资源多样性丰富的特点,承接德阳市科协的科普知识教育丛书《德阳市珍禽异兽奇花异木》的编写任务,他用通俗易懂的写作方式,集科学性、知识性、故事性、趣味性于一体,先后完成了《德阳市珍稀哺乳动物》、《德阳市野生鸟类》、《德阳市珍稀植物》、《德阳市奇异花木》等科普教育读物的编写,其中有不少篇幅在德阳晚报《地方栏目》刊出,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尤其是农村孩子们的喜爱,起到了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作用。
七、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助力德阳市乡村振兴中的教育作用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建设者,没有农民的参与,没有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乡村振兴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可持续发展的依托。“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人才振兴是关键。在乡村振兴中,如何助力人才振兴,农民教育培训是关键。“农民教育培训,是一个春风化雨、成风化俗的过程。”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充分利用老领导、老专家的教育优势,发挥老领导和老专家在乡村振兴中的教育培训作用,通过对农民开展教育培训、发掘乡土人才、引进外来人才和营造良好人才环境等举措,不断强化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保障作用。同时,大力推进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挖掘更多“田秀才”,培育更多“土专家”,全面助力现代农业健康发展,使乡村振兴战略快速着陆。一是坚持农民是主体。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不能忽视的重要地位,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上,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遵循教育培训本身的规律,兼顾农民生产生活规律和农民群体的特殊需求。开设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空中课堂、田间课堂,运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采取“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训,把教育培训办进产业、办到乡村、办到田间地头。采取理论学习、操作实践和参观考察相结合,集中培训与“田间课堂”相结合的方式,将农业生产技术带到田间地头,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二是拓展教育新视野。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不能固守原有模式,要不断拓宽视野,适应发展了的新形势。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十分注重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在教育培训方面主动适应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对农民教育培训提出的新要求,推动农民教育培训从关注农业生产,向生产、生活、生态共赢共生拓展;从技术技能为主,向提升农民经营管理能力、综合素养拓展;从服务传统产业,向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拓展;从一产为主,向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的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拓展。三是深化教育培训内涵。行政中心中的人才教育,更加突出的是需要培养出能够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用人才。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充分认识到培育农村实用人才的重要性,在对农村实用人才培育上突出生产教育融合、理论实践育人的目标。从抓提高农民群众的技术技能水平,向抓全要素培养、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能力转变;从教学理念从单向传授为主,向行动学习、双向互动、教学相长转变;从知识的数量型增长,向经验跃升、视野拓展、思维优化的内生性增长转变;从注重教育数量规模,向注重教育质量效益转变。切实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农民学得会、用得上、真管用。同时,强化横向联合教育格局。加强与教育、人社、财政、科技等单位紧密联系,共商共建人才培养平台;定期研究农民教育培训的重大问题,引进涉农院校、农业科研院校、农技推广机构的各类专家学者,结合科研、教学和推广服务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实现各类资源协调对接、共建共享,为乡村振兴培育大量的农村实用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杨超群.老科协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J]. 今日科苑,2008,(13):72—73
[2] 龙雨忠.充分发挥老科协学会的智库作用[A]. 中西南学会学研究第28届年会论文集[C].2010,68—70.
[3] 何钰铮.老科技工作者是科普工作的主力军——浅谈发挥老科协作用做好科普工作[J]. 今日科苑,2011,(11):86—89
[4] 赵媛.积极发挥老科技工作者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 今日科苑,2011,(15):60—63.
[5] 陈至立.凝聚老科技工作者力量 发挥老科协重要作用[J]. 今日科苑,2015,(10):38—40.
[6] 王延飞.充分发挥老科协作用 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升[J]. 科协论坛,2018,(9):56—58.
课题组:胡坚 喻晓钢 郑强 熊晓渠 林兆明 胡宗发
浅析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德阳乡村
振兴中的作用
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
【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推进我国农村改革的重大决策,是我国农村继脱贫攻坚战略决胜后又一重大战略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聚集着一群德阳市农业战线老领导、老专家,是助力德阳市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2018年以来,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德阳市老科协的带领下,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面实施中国老科协《中国老科协助力乡村振兴行动计划》,以德阳市中心工作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聚焦德阳市乡村振兴工作,积极发挥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助力德阳市乡村振兴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参谋顾问作用、引领示范作用、科学研究作用、科学普及作用、教育培训作用,在打好“种业”发展翻身仗,推动德阳市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和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德阳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和乡村振兴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乡村振兴,作用,探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推进我国农村改革的重大决策,是我国农村继脱贫攻坚战略决胜后又一重大战略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201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了乡村振兴“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21年和2022年相继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和《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表明了中共中央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心,并就乡村振兴工作作出了新的部署。为动员组织广大老科技工作者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部署,中国老科协下发了《中国老科协助力乡村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要“经过两年的努力,全国各级老科协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取得较大进展:决策咨询效果明显,服务体系趋于健全,服务品牌开始彰显,服务模式初步形成,长效服务机制基本建立,帮扶村产业兴村取得成效,村民科技素质有所提升,为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奠定基础。”的总目标,要求“围绕乡村振兴的‘五大振兴’实施路径以及扶贫攻坚战略实践,立足老科协组织优势和科技优势,重点从‘助力五大振兴’和‘助推扶贫行动’六方面落实老科协助力乡村振兴行动,为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做贡献。”中国老科协为老科协助力乡村振兴提出了目标,划定了任务,为老科协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方向。德阳市老科协助力乡村振兴义不容辞,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更是责无旁贷,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聚集着一群德阳市农业战线老领导、老专家,是助力德阳市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2018年以来,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德阳市老科协的带领下,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面实施中国老科协《中国老科协助力乡村振兴行动计划》,以德阳市中心工作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聚焦德阳市乡村振兴工作,积极发挥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助力德阳市乡村振兴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参谋顾问作用、引领示范作用、科学研究作用、科学普及作用、教育培训作用,在打好“种业”发展翻身仗,推动德阳市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和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德阳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和乡村振兴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助力德阳市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
乡村振兴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围绕乡村振兴的各项任务开展工作,积极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文化振兴方面做文章,起到引领作用。一是引领农业科技创新,助力德阳乡村振兴。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充分发挥本委没有方面老领导、老专家的优势,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首先加强了对德阳市粮食、茶叶、水产、花卉苗木、林竹、水果、畜禽、蔬菜等种质资源的挖掘、保护与利用,提升优质专用品种创制能力,大力推广德阳市农产品‘蜀道’区域公用品牌,提升德阳市引种农产品质量,使德阳市的优质农产品走出德阳,走向世界,借以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目标;再就是加强了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集成运用,提升农业成套装备制造能力;继续开展与现代种养业相配套的设施农业技术研究,促进先进适用装备和设施种养技术的有机配套,为德阳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备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引领乡村文化建设,助力对于是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而且对于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具有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所以说,引领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的老领导、老专家既是农业人,又是文化人,他们充分考虑乡村文化振兴在 乡村振兴中的地位与作用,积极通过助推乡村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与农业、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文化具有强渗透、强关联的效应,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能够实现以“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与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对接。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可以赋予农产品以乡村文化内涵,提高农产品文化品位。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对具有鲜明区域特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利用,可以发展差异化的文化旅游产业。德阳市旌阳区“红光映象”、绵竹市“玫瑰谷”、中江县“芍药谷”、什邡市“红豆节”、广汉市“油菜花节”就是德阳市文旅结合的典范。
二、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助力德阳市乡村振兴中的桥梁作用
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的老领导、老专家人脉资源十分丰富,与国内许多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均有不少的交往和合作,在乡村振兴中他们通过引进来的方式,在科研院所与德阳市农村搭起一道产、学、研的合作桥梁,将国内许多知名企业引进到德阳,助力德阳乡村振兴。一是引进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助力乡村振兴。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通过自身人脉广的优势,通过牵线搭桥,将国内一些科研院所的农业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引进来,在德阳市各县(市、区)乡镇实施,助推当地乡镇产业发展。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先后将四川农业大学肖千文教授研发的杂交核桃新品种“川早1号”、“川早2号”引进到绵竹市栽培;将四川农业大学叶萌教授选种培育的“青花椒”优良品种引进到中江县黄鹿镇、青市乡、罗江区蟠龙镇、调元镇栽培,逐渐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王桥春教授研究的猕猴桃高产技术引进到绵竹市猕猴桃产业园区推广,极大地提高了猕猴桃产业园区的猕猴桃栽培管理水平。这些优良品种和栽培技术的引进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栽培化水平,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目的。二是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共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利用自身人脉广的优势资源,引进国内一些知名企业到德阳来共谋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德阳的乡村振兴进程。通过牵线搭桥,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成员郑强高级农艺师,为了解决什邡蒜薹种难卖难的问题,引进山东省潍坊市蔬菜出口经营联盟,与什邡蒜薹种植企业通过“订单模式”合作,计划每年从什邡订购40000t蒜薹,彻底解决了什邡蒜薹卖难的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德阳市旌阳区双东镇金锣桥村狮子山下有一片地,长期撂荒,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结合乡村振兴中产业振兴的实际,引进成都四季花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用“订单模式”与金锣桥村合作,种植万寿菊,共同打造“金锣鸣菊”农业旅游产业园,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为了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结合德阳市蔬菜栽植实际,引进重庆市涪陵榨菜集团,与德阳市旌阳区、罗江区、中江县的部分乡镇和企业采取“订单模式”合作,共栽植“青菜头”2800hm2,生产“青菜头”8万t,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群众的收入。
三、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助力德阳市乡村振兴中的参谋作用
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智力资源丰富,老领导、老专家均是具有几十年农村工作经验,农业专业技术精湛,对农业农村发展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均有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在乡村振兴中,他们的聪明才智必定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他们提出的各种建议对乡村振兴无疑会产生很大的效果,他们在德阳的乡村振兴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参谋作用,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结合乡村振兴发展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的办法措施,为政府决策建言献策,有力地促进了德阳市乡村振兴工作顺利开展。一是结合实际提出预防森林火灾的措施。乡村要振兴,生态是基础。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制约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因素就是森林火灾。德阳市自建市以来,先后开展了长江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低效林改造工程建设、血防林工程建设和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德阳市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森林覆盖率有建市初的9%提升到39.4%,但是森林的最大“敌人”是森林火灾,为了有效地避免德阳市森林遭受森林火灾的危害,2019年,德阳市老科协副会长、“三农委”主任胡坚率领“三农委”部分老领导、老科技工作者走甘孜,过凉山,学习调查两地林业部门森林防火先进经验与做法,最后就德阳市森林火灾预防控制策略形成书面建议,向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建言献策,为政府制定德阳市森林火灾预防控制政策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二是聚焦“种业”创新发展。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时强调:“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为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聚焦“种业”,围绕德阳市加强优质高产品种、地方特色品种,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加快优良品种推广力度,提升农作物、畜禽、水产和林果良种运用水平加大种业创新及成果转化,构建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种业自主创新体系,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等主要内容开展了调查研究,并就建立油菜制种、水稻、小麦、蔬菜、水果(猕猴桃、柑橘)和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充分利用德阳市农业优良品种制种优势、品种选育优势助力乡村振兴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了建议,收到了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好评。
四、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助力德阳市乡村振兴中的示范作用
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为了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发展,尤其是重视产业园区发展示范带头作用。一是关注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助力乡村振兴中高度重视产业园区的示范带头作用,与农林科研院所紧密合作,采用“院校+园区”模式,促进农业科技园区推动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等,推进探索科技创新协调模式,促进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在园区转化落地生根,加强农业技术孵化和开发能力,发挥园区的优势和特色,指导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效组织农民按照区域特色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促进了产业的集聚,带动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振兴。二是建立老专家营地。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依托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农林老专家的优势资源,服务“三农”,探索依靠科技力量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新路径、新模式,在市老科协领导重视下,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相继在绵竹、什邡、旌阳建立了“老专家营地”,充分发挥农林老专家的聪明才智助力乡村振兴。2020年,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旌阳区双东镇金锣桥村调研时发现,在金锣桥村的狮子山上有一片荒芜了土地,但其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区域优势明显,上山柏木森森,生态环境好;山下凯江大迴湾是双东镇开展乡村旅游的最佳场合,让这一片土地荒芜,实在是浪费,经过与有关企业和学者协商,决定把这里作为农业旅游开发的示范点,一方面引进成都市四季花语农业有限公司,采用“订单模式”与金锣桥村合作,种植万寿菊,培育农业旅游后备资源和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建立老专家营地。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为了在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老领导和老专家的作用,紧密联系实际,进一步将金锣桥村农业旅游产业推进与发展,将金锣桥村狮子山定为老专家营地,使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与镇村之间架起了一座科技桥梁,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五、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助力德阳市乡村振兴中的研究作用
老科技工作者是科技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老科技工作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驱动力量,老科技工作者是人才资源再开发的主体。老科技工作者长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相关管理工作,在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实践应用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科技发展规律和专业事务拥有较为深刻的见解、较为突出的预见性和较为综合的思考把握,解决工作中各种难题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技巧娴熟、智慧高超,老科技工作者在乡村振兴中继续开展科学研究,会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到助力乡村振兴的事业中去。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有许多具有高级职称的优秀农林科技专家,有油菜专家李孝楠、左上岐,水稻专家王世茂,制种专家蒋先义、蔬菜专家郑强、王家国,茶叶专家李孝正,畜牧兽医专家谢天佑、姜显琪,农林全能专家喻晓钢(具有农林5个高级职称)等,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均是领军人物。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充分考虑老专家科学研究的能力,鼓励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继续开展科学研究,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一是开展彩色油菜的研究推广。什邡市李孝楠高级农艺师,一生致力于油菜新品种选育,通过多年的研究,选育出“紫色花油菜”、“白色花油菜”、“绿色花油菜”、“红色花油菜”等多个才是油菜品种,并在全市多个县(市、区)推广,完成了德阳市科协《五彩油菜花打造农旅融合示范基地》的任务,在德阳市开展全域农业旅游行动中做出了贡献。二是开展珍稀濒危植物育苗研究。珙桐,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中国特有的单属植物,色花奇美,是1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留下的孑遗植物,在第四纪冰川时期,大部分地区的珙桐相继灭绝,只有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地区幸存下来,成为了植物界今天的“活化石”,被誉为“中国的鸽子树”,又称“鸽子花树”、“水梨子”,野生种只生长在中国西南四川省和中部湖北省和周边地区。珙桐是全世界著名的观赏植物。周恩来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时,见到中国的珙桐花,得知者来源于中国的植物,分布甚少,面临灭绝,回国后作出指示,要求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们认真保护繁衍珙桐,让珙桐花开满祖国大地,让中国的“鸽子花”飞向世界。珙桐育种从此成为中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研究的课题,通过科技工作者们多年的努力,珙桐在其源生地育苗难题也被攻克,但在低海拔育苗仍然很难,要想在园林中栽植开花还很困难。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的农林专家喻晓钢教授与什邡、绵竹的林业科技工作者一道采用“珙桐三段式育苗”方式,在高海拔(1500m左右)的什邡国有林场红白苗圃用珙桐种子培育幼苗,在中高海拔(900—1000m左右)的什邡国有林场八角苗圃对幼苗进行练苗(适应性试验),在低海拔(500m左右)的什邡国有林场的方亭苗圃进行育苗成长性试验,最终获得成功,至今美丽的“鸽子花”连续两年在什邡国有林场的方亭苗圃绽放,为使珍稀濒危珙桐能在德阳市实施乡村振兴,大力培育特色小镇的园林中广泛栽植奠定了基础,有助于乡村振兴中的农业旅游发展。三是开展野生羊肚菌驯化栽培试验研究。羊肚菌是一种珍贵的食药两用真菌,其香味独特,营养丰富,富含多种人体需要的氨基酸和有机锗,一直被欧美等国家作为人体营养的高级补品,在法国若是没有羊肚菌,餐馆档次就高不起来。1818年被发现以来,已经广泛人工繁育,但是,人工培育的羊肚菌,其功效远远不及野生羊肚菌,经济价值也没有野生羊肚菌高,为了助力乡村振兴中的特色产业发展,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的蔬菜专家、高级农艺师郑强,2021年10月,在什邡市马井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进行野生羊肚菌驯化栽培试验示范,采用“调光膜”新型塑料薄膜覆盖塑料大棚,并针对羊肚菌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采用配方施肥。试验结果显示,采用“调光膜”新型塑料薄膜覆盖塑料大棚内栽种的羊肚菌,较一般薄膜覆盖的塑料大棚中的羊肚菌,提前采收20—25天,平均增产20%以上,平均产量3750kg/hm2,最高产量7000kg/hm2,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对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有着积极作用。
六、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助力德阳市乡村振兴中的科普作用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助推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翼,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多高层次老科学家的参与,以加速提升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科普宣传是向社会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社会教育活动,其公益性和有效性要求需要权威人士现身说法并进行通俗易懂的宣讲宣传,老科技工作者在成就与资历等方面拥有较高水准,由其从事科普工作,可确保科学知识传播的准确性和前瞻性,也更容易被公众接纳和信任。由此可见,老科技工作者已成为我国科普宣传教育的重要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他们拥有的丰富经验、公认的身份地位和突出的成就业绩均有利于社会公众接受科技文化知识。乡村要振兴,文化振兴要先行,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是助推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历来就十分重视科学普及,他们充分利用老科协“三农委”老领导好老专家多的优势,积极主动认真开展科学普及。一是参与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为了普及科学知识,全面提升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积极主动参与德阳市科协及有关部门组织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积极开展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普及教育,2019年以来,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分别在中江黄鹿镇、中江县龙台镇、旌阳区双东镇金锣桥村,先后数次组织开展“三下乡”活动,发放各类涉农宣传资料近6万余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二是积极开展科学知识普及教育。科学知识的普及应该从孩子们抓起,因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孩子是人类的未来。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深知在孩子们中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时常组织老科技工作者到农村学校举办科学文化知识普及讲座。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喻晓钢从事林业科学技术推广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40余年,在这个领域有较高的造诣,在科学知识普及方面有较为灵活的施教方式,多年来,先后在在中江县广福中学、旌阳区黄许中学、罗江区金山中学、绵竹市遵道中学举办《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诗经中的鸟类杂谈》、《趣说德阳市的野生珍稀动物》、《狼——人类的朋友!》等野生动物保护科学普及知识讲座10余场(次),深受农村中学孩子们的喜爱,受教师生近5000余人,起到了传播知识,普及科学的作用。三是编写科普知识读物。普及科学文化知识,除了开展好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和举办科学知识普及讲座外,还有就是编写科普知识读物。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非常重视科普读物的编写工作,鼓励动员会员结合实际编写科普读物。喻晓钢教授是德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权威,而且对于撰写科普读物有独到的方法,他结合德阳市野生生物资源多样性丰富的特点,承接德阳市科协的科普知识教育丛书《德阳市珍禽异兽奇花异木》的编写任务,他用通俗易懂的写作方式,集科学性、知识性、故事性、趣味性于一体,先后完成了《德阳市珍稀哺乳动物》、《德阳市野生鸟类》、《德阳市珍稀植物》、《德阳市奇异花木》等科普教育读物的编写,其中有不少篇幅在德阳晚报《地方栏目》刊出,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尤其是农村孩子们的喜爱,起到了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作用。
七、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在助力德阳市乡村振兴中的教育作用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建设者,没有农民的参与,没有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乡村振兴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可持续发展的依托。“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人才振兴是关键。在乡村振兴中,如何助力人才振兴,农民教育培训是关键。“农民教育培训,是一个春风化雨、成风化俗的过程。”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充分利用老领导、老专家的教育优势,发挥老领导和老专家在乡村振兴中的教育培训作用,通过对农民开展教育培训、发掘乡土人才、引进外来人才和营造良好人才环境等举措,不断强化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保障作用。同时,大力推进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挖掘更多“田秀才”,培育更多“土专家”,全面助力现代农业健康发展,使乡村振兴战略快速着陆。一是坚持农民是主体。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不能忽视的重要地位,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上,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遵循教育培训本身的规律,兼顾农民生产生活规律和农民群体的特殊需求。开设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空中课堂、田间课堂,运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采取“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训,把教育培训办进产业、办到乡村、办到田间地头。采取理论学习、操作实践和参观考察相结合,集中培训与“田间课堂”相结合的方式,将农业生产技术带到田间地头,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二是拓展教育新视野。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不能固守原有模式,要不断拓宽视野,适应发展了的新形势。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十分注重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在教育培训方面主动适应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对农民教育培训提出的新要求,推动农民教育培训从关注农业生产,向生产、生活、生态共赢共生拓展;从技术技能为主,向提升农民经营管理能力、综合素养拓展;从服务传统产业,向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拓展;从一产为主,向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的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拓展。三是深化教育培训内涵。行政中心中的人才教育,更加突出的是需要培养出能够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用人才。德阳市老科协“三农委”充分认识到培育农村实用人才的重要性,在对农村实用人才培育上突出生产教育融合、理论实践育人的目标。从抓提高农民群众的技术技能水平,向抓全要素培养、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能力转变;从教学理念从单向传授为主,向行动学习、双向互动、教学相长转变;从知识的数量型增长,向经验跃升、视野拓展、思维优化的内生性增长转变;从注重教育数量规模,向注重教育质量效益转变。切实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农民学得会、用得上、真管用。同时,强化横向联合教育格局。加强与教育、人社、财政、科技等单位紧密联系,共商共建人才培养平台;定期研究农民教育培训的重大问题,引进涉农院校、农业科研院校、农技推广机构的各类专家学者,结合科研、教学和推广服务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实现各类资源协调对接、共建共享,为乡村振兴培育大量的农村实用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杨超群.老科协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J]. 今日科苑,2008,(13):72—73
[2] 龙雨忠.充分发挥老科协学会的智库作用[A]. 中西南学会学研究第28届年会论文集[C].2010,68—70.
[3] 何钰铮.老科技工作者是科普工作的主力军——浅谈发挥老科协作用做好科普工作[J]. 今日科苑,2011,(11):86—89
[4] 赵媛.积极发挥老科技工作者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 今日科苑,2011,(15):60—63.
[5] 陈至立.凝聚老科技工作者力量 发挥老科协重要作用[J]. 今日科苑,2015,(10):38—40.
[6] 王延飞.充分发挥老科协作用 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升[J]. 科协论坛,2018,(9):56—58.
课题组:胡坚 喻晓钢 郑强 熊晓渠 林兆明 胡宗发